大清鼎盛时期,中国版图达1316万平方公里,版图形状像一片美丽的秋海棠叶。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大清内忧外患,屡战屡败,开启了割地赔款的屈辱历程。中国陆续失去了外东北、外西北以及外蒙古等地,失地面积多达300万平方公里,比现如今领土面积排第7的印度(298万)还大。假如大清能够早些睁眼看世界,早半个世纪开启洋务运动,我想外东北与外西北还是有很大概率保住的。如能赶上工业革命的潮流,到时候跻身世界列强不是没有可能。本文以后推前的视角架空历史,给大清打上鸡血来一次华丽的蜕变。
一、历史失地的双重困局
1.防御真空与内忧外患
大清长期将东北视为“龙兴之地”,严禁汉人移民(“柳条边”政策)。1644年大批索伦人、赫哲人随八旗军入关导致外东北人口不足2万。空虚的东北边防被沙俄“探险家”看在眼里,最终通过《瑷珲条约》(1858)和《北京条约》(1860)轻易割走100余万平方公里土地。
黑龙江将军奕山面对俄匪穆拉维约夫威胁时消极妥协,大手一挥将“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拱手让人。而内忧外患的大清忙于镇压太平天国,无暇北顾。
2.治理缺位与矛盾激化
18世纪中叶乾隆平定准噶尔后,在七河流域设置伊犁将军。为了加强对边界的管理,又在山川险要之地建立了“卡伦”(哨所)。这些卡伦主要分布在天山山脉一带,和今天的国界线走向基本一致。然而卡伦设置在边界线以内,界外之地长期处于失控状态。直到19世纪中期,沙俄吞并哈萨克汗国后就宣称大清和哈萨克的边界线应该是“卡伦线”,并借此提出领土要求。大清恰逢陕甘回乱无暇西顾被迫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将44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
大清对伊斯兰教势力缺乏有效整合,这给境外伊斯兰极端势力留有可乘之机。中亚的浩罕汗国公然支持张格尔叛乱(1820–1828),清军在平叛的过程中边防力量不断被消耗。1864年浩罕汗国的阿古柏甚至在新疆建立政权,沙俄也趁机占领伊犁,大清西北边防到了最危急的时候。
二、重构边疆治理体系
1.打破封禁,移民实边
提前开放“闯关东”。最晚在1800年(嘉庆朝)解除东北封禁,引导山东、河北农民前往垦荒并在边界建立农垦兵团。经过50年的移民戍边,到1850年沙俄侵略者到来之前外东北人口可达100万以上,初步形成民兵联防体系。
屯田戍边外西北。在伊犁河谷及巴尔喀什湖周边大规模军事屯田,并建造军事堡垒。同时迁移陕甘回汉农民百万人开垦七河流域,改变外西北人口结构。至1830年前屯田兵可达10万,民用耕地超百万亩,粉碎沙俄以“无人区”和“卡伦线”为由强占外西北的企图。
2.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威慑
从英国购买蒸汽炮艇(1822年英国人约翰·布雷特和弗朗西斯·布雷默设计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蒸汽炮艇“雨燕”号)组建“黑龙江水师”,巡航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航道。
在雅克萨、伯力、庙街等江北地区仿照西洋筑城术修建棱堡要塞群。即使与沙俄开战能够很好的抵消沙俄哥萨克骑兵机动优势和火力优势。
裁撤伊犁将军,设立新疆省。通过广州十三行从英国商人购买欧洲最新式的后膛枪,聘请英国退役军官训练八旗新军3万人。以贸易特权(茶叶、丝绸、瓷器)换取哈萨克汗国的军事同盟,报团取暖共同抵御沙俄扩张。
三、地缘博弈与外交破局
1.以夷制夷
1840年后主动对英国开放营口、海参崴为商埠,以关税优惠换取英国对东北“门户开放”的声明,牵制沙俄南下。 若沙俄强占外东北,英国舰队不但威胁圣彼得堡还可以威胁其太平洋海岸,迫使双头鹰东西难顾。默许日本在库页岛开发渔业,激化日俄矛盾。参考1904年日俄战争模式,以最小代价消耗沙俄在外东北的实力。
2.宗教与文化融合战略
在新疆扶持亲中派和卓并在喀什噶尔设立经学院,将阿訇纳入朝廷俸禄体系,瓦解浩罕汗国宗教煽动力。通过修建铁路加强中央控制对边疆的控制,在1870年建成西安到乌鲁木齐的铁路线。即使与沙俄开战也方便运兵运粮。大力弘扬“汉回一体”意识形态,促进新疆民族团结。
四、财政与科技的革命性变革
1.破解财政低效困局
学习西方关税制度并加以改革。设立“总税务司,由十三行商人自治管理,将外贸税收(原占岁入不足5%)提升至20%,年增白银2000万两。对边疆定向投入,外东北防御年拨款500万两,外西北开发年拨款300万两。
官方组织民间资本开发漠河金矿,每年获利百万两白银补贴军费。垄断中亚玉石贸易,再从沙俄商人处购买粮食补给边防驻军。
2.从武器仿制到自主创新
在吉林设立“北疆机器局”(1850年代),引进西方生产线并仿制荷兰膛线炮、普鲁士撞针枪,缩短与沙俄装备代差。派遣留学生到西方学习军事技术,在1870年代实现武器装备国产化。通过十三行以及耶稣会渠道招募英法退役军官训练近代化新军,同时在国内设立军校学堂培养自己的军事人才。
修建从张家口经库伦(今外蒙乌兰巴托)至恰克图的“漠北铁路”,争取在1880年前通车。如边界发生战争,清朝大兵可2周内直抵西伯利亚。
五、超越时空的边疆治理智慧
近代大清的海棠血泪,本质是农业文明治理模式与工业文明扩张浪潮的碰撞。若想改写历史,需突破三重枷锁:
1.心理枷锁:放弃“天朝上国”虚名,以务实外交换取战略空间;
2.制度枷锁:打破八旗特权,建立专业化边疆官僚体系;
3.技术枷锁:主动融入全球化浪潮,师夷长技以制夷。
结语:外东北与外西北的失守,并非历史的必然。倘若大清能早百年认清“边疆不是帝国的尽头,而是国运的起点”,近代中国的版图或将向北极星延伸,而非在屈辱中收缩。架空历史的推演,终是为了照亮现实,唯有变革者,方能守土开疆,立于不败之地。
盛达优配官网-专业的正规实盘配资网站-排名第一的炒股软件-国内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