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4年4月28日起,隶属昆明军区的第14军陆续发起老山、八里河东山骑线要点,并就地转入战略防御。
此次收复作战中,我军深入越境1.4公里,并控制了大约10平方公里范围的越南领土。
为了打好接下来的防御战,昆明军区将老山前线分为老山战区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东区域以八里河东山为核心,西区域以老山主峰为核心,中区域包括松毛岭和那拉地区等。
敌人绝不甘心失败,而是要卷土重来,对此我军已经有了充分的预备。
“北光计划”
1984年5月25日,越军司令武立在阵前召开作战会议。
事实上,早在越军非法侵占老山地区,负责老山地区整体布防的就是武立,武立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在南京高等军事学院学习过,与我昆明军区前指的黄德懋将军是同学,对我军的战术十分熟悉。
武立在后来五年多时间里,把老山地区打造成铁桶一般的防御,并自诩固若金汤,甚至多次叫嚣:
“如果中国军队攻上老山,我这个司令不当了!”
武立后来并没有想到,我军仅用三天,就把他苦心经营的防御阵型砸了一个稀巴烂。
不过,武立并未信守战前辞职的“诺言”,而是筹划重新夺回老山地区,在5月25日的作战会议上,武立将这个计划称为“北光计划”:
“各位,我们的作战计划是两侧牵制中间突破……我这个司令还是要当的。”
为了计划顺利,武立抽调了越军316A师、1师、炮三师、炮18旅、特工团、坦克团、工兵团等单位的8个团,并增设了二军区前指炮兵指挥所,还增调了356师师部和153团、149团、150炮兵团、821特工团主力、168炮兵旅2个营、368炮兵旅2个营进至老山地区,将近9个团的兵力
从6月11日开始,越军开始试探性的进攻我老山地区的前沿阵地,除了偷袭之外,还发动了数次团级规模的进攻,但是都被我军给打退了。
越军数次试探性的进攻使得昆明军区意识到,敌人很有可能是在筹划一次大规模的进攻。
根据前沿阵地的情况,昆明军区判断,位于我老山地区地松毛岭和那拉地区,可能是敌人主要进攻的方向。
之前我们提到过,松毛岭和那拉地区是我军在老山地区中部防御区,从位置上看,这一区域比较突出,与越军控制的前沿阵地相距仅有100-300米,未形成有效的防御纵深,易遭越军依托既占阵地的多路围攻,很容易遭到敌人多面侧击,如果敌人一旦夺取这一地区,那么无论是向西还是向东均占有优势,届时老山地区很有可能再次陷落敌手。
负责前沿防守的14军以及40师主要领导干部在商量后,决心加强防御力量,以备敌人的进攻。
与此同时,昆明军区也做出决定,要求军区司令员张铚秀返回前指,并增调32师到前沿,当时中央军委也决定,从外区抽调部队前往。
”7.12大战“
1984年7月11日夜,越军抽调主力发起对老山地区的进攻,准备从四个方向对中国军队阵地发起加强师规模进攻。
不过事实上就是,越军行动一开始,就被我军侦察得知。
早在7月12日凌晨1时,越军168炮兵旅准备于凌晨3时前开饭的电文就被我军截获,军指立即下令给前沿部队,要求小心戒备。
前沿接到消息后,也提高了警惕。
越军部队出动之前,照例先出动工兵以及特工队,准备趁部队发起进攻之际,配合主力向我军阵地进攻,但还没摸到阵地上,就触发了我军埋在前沿的地雷。
14军40师前沿部队在听到阵地上的东进后,紧急上报师指、军之,军指判断,越军的进攻行动已经开始,于是下令40师所属的三个炮兵营以及图属的迫击炮向敌人可能进攻的清水口子方向实施炮火反准备。
尽管此番炮击炸死了不少越军工兵以及特工队,但出奇的是,前沿阵地上并没有传来其他动静。
尽管越军被炸死炸伤者甚众(两个营长都被炸死了),但由于其严苛的军纪,所以他们的战斗队形并没有乱,仍然是按照预定计划向我阵地发动进攻。
1984年7月12日上午5时许,接近我40师119团阵地的事越军316师174团(欠1营)以及198特工团一营首先接近119团在那拉地区的阵地前沿。
双方甫一接触,立刻爆发大战。
我军在察觉敌人摸上阵地后,一面向上级汇报,一面用手榴弹还击,随后炮兵配合发起猛轰,仅4分钟就击退了越军。
与此同时的是,位于那拉地区前沿的142号、145号、146号、150号、169号等高地同时遭到了敌人进攻。
尽管越军的攻势很猛,但我军凭借着顽强勇敢,硬生生挡住了敌人攻势。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是位于最前沿的142号高地。
负责防守142号高地的是14军40师119团8连3排,其中代理排长李海欣,他率领14名战士持续抵抗越军一个营的进攻。
战斗持续了十个小时,14名战士中5人牺牲、8人负伤,还有2名战士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牺牲战士中也包括了代理排长李海欣。
可自始至终,142号高地都没有丢失。
当时,119团团指向上级请求炮火支援142号高地,但时任40师师长的刘昌友顾虑已经失联的142号高地指战员的情况,迟迟没有下决定,后来他估量前沿情况后,才果断下令开炮。
在李海欣牺牲后,9班班长杨国跃接过了指挥权,在9连一个排以及8连7班的配合下,杨国跃率领着受伤的战士们把越军赶下了阵地。
此战后,昆明军区授予119团3营8连为老山十五勇士连的称号。
1984年9月4日,中央军委授予李海欣“战斗英雄”称号,把142高地命名为“李海欣高地”。
万炮齐发
时任119团团长的张又侠(后来升任40师师长,刘昌友升任14军副军长)回忆:
“我这一生最痛快的一天莫过于7月12日,那天最痛快的几件事:一是师长通知:炮弹运上来了,放开手打!二是142高地,还有我们的人!”
本来按照越军的计划,是要突击队秘密运动到我军前沿,然后再发动炮击,趁我军挨炸还没回神之际一举拿下阵地。
可越军万万没想到的是,我军在炮火力量的准备上比他们还要充分。
在我军第一轮炮击中,越军突击队就死伤了不少,在第二轮炮击中,越军后续的部队被截断,负责救护、后勤、预备队统统被压在后面,死伤惨重,前沿的突击队反倒成了孤军。
为了保障前线的炮火供应,时任昆明军区司令员张铚秀下令,在公路上拦截民用车辆,用来拉炮弹到一线去。
这也是张又侠回忆中,师长通知他炮弹运上来的一个缘由。
根据资料记载,昆明军区此次征调的民用车辆在800辆。张又侠也回忆:
“那时,战区的百姓,尤其是司机们觉悟都是很高的,他们不要报酬,任劳任怨,冒着危险把炮弹送到了最前沿的炮兵阵地,受到了战士们的一致好评。”
尽管前线指战员打的十分辛苦,但14个小时的激战中,炮兵成为全场最佳,越军60%以上都是被我军炮兵杀伤、
“在14小时战斗中,仅师属以上炮兵就对越军的292个目标进行了317次射击,消耗炮弹12406发,据不完全统计共毙敌923人,毁伤敌火炮20余门、高射机枪9挺,摧毁敌观察所9个、火力点33个。而团营属炮兵则近距离覆盖前沿冲击之敌,消耗炮弹13876发,杀伤越军达千人以上。炮兵以及时、准确、猛烈的火力支援步兵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是首功之臣,不愧为“战争之神”的美名。另外,这次大战还消耗了各种枪弹25吨、手榴弹4545枚,共计消耗弹药784吨。
越军踌躇满志,进行部署的作战计划成了泡影,他们连我军前沿阵地一个高地都没有拿下,自身却付出了3000多人的伤亡代价,不可谓不惨痛。
事实上就是,越军自诩准备充足的作战根本就是不堪一击,根据被俘的越军交代,他们突击队此番所携带的弹药并不多,很多人就连一双鞋也没有。
越军老兵后来回忆:
“他们在战前吃的最后一顿饭是在7月11日下午,只有米饭拌咸盐,5、6 个人才能分吃一罐200克的鱼罐头。”
还有一件事情值得一提。
据不少文章称,此战中越军的尸体在前沿铺了一层又一层,由于时值夏天,天气炎热,遗体容易腐烂发臭,本着人道主义的原则,我军允许越军上来收尸,但没想到的是越军居然计划在收尸过程中向我军发动进攻,但被我军击退后,就连收尸也不上来。没办法,我军只要联系百姓,专门打造了一批棺材,替这些越军收尸。
盛达优配官网-专业的正规实盘配资网站-排名第一的炒股软件-国内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