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十到十五年,中国的高考制度很有可能会消失;即便存在,也必将改头换面,迎来全方位大改良。
背后的核心原因,是新生儿数量的断崖式下降——九年时间里,新生儿直接减少了一半。
这一趋势已在教育链条中逐步显现:2021年,全国出现大面积幼儿园倒闭潮,上万家幼儿园关停,十几万幼师被迫转行;2023年,全国小学倒闭潮开启,仅一年就有5600多所学校消失,不少家长带孩子报名时,才发现学校已人去楼空。
按时间推算,2029年初中生源将显著减少,初中生存问题会成为焦点;2032年,这一趋势将传导至高中;2035年,则会影响到大学。
这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几乎没有意外——十年后的2035年,教育格局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高等教育反转
过去,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上千万人报名,大学仅录取几百万人,超半数人被挡在门外。
但未来场景将完全不同:2025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高达1222万,而新生儿仅900万。即便所有新生儿都上大学,仍有300多万名额缺口。
届时,大学文凭的价值将大幅贬值。对于近两年出生的孩子来说,若目标只是接受完整高等教育,完全不必报补习班、买学区房——不妨把钱存起来,让孩子该学就学、该玩就玩,顺其自然。
可以预见,当这些孩子18岁时,会有大学主动打电话:“我们还有几百个名额,您的孩子愿意来吗?学费减半,提供优质小班教育,先寄录取通知书给您参考。”
而这样的大学,绝不止一家。大量民办二本会像如今城市抢人才一样,疯狂争夺生源。
AI时代的冲击
当前更显著的重大变局,是AI时代的全面来临。
语数科技创始人王星星曾提到:随着AI和机器人技术普及,快则2-3年,慢则3-5年,最多不超过10年,机器人将能像人一样工作。
这意味着:未来奶茶店做柠檬茶的可能是机器人,工厂打螺丝的是机器人,饭店炒菜、学校上课的也可能是高度智能的AI机器人。我们生活中80%左右的基础工作,都有可能被机器人取代。
除非孩子是万里挑一的天纵奇才,能从事高尖端科学研发,否则大学毕业后很可能“无事可做”——手工活比不过机器人,记忆力、算数更是无法与AI抗衡。寒窗苦读十余年掌握的知识,或许比不上AI系统一秒钟的知识上传。
新一代的迷茫
一零后、二零后正成长于认知大颠覆的时代,传统努力方向已逐渐不适应趋势。
当他们花十几年读书进入社会时,会发现:学的知识,AI一分钟就能覆盖;脑机接口技术正全力研发,成果或将在近几年落地。过去能背《唐诗三百首》就是神童,未来有AI加持,人人都能是“神童”。
比动手能力?打螺丝、做手工、炒菜……没有一样能胜过机器人。
因此,他们长大后很可能感到迷茫——“没有用武之地,像要变成废物的感觉”。因为他们能做的事,机器人都能替代。
难道最终只能选择“躺平”,让机器人供养吗?这并非科幻剧情,而是已走到时代门口的千年大变局。
未来培养孩子的两个核心方向
若孩子并非天赋异禀,实在不必玩命“卷”学习——未来努力的基本逻辑将全面颠覆,过去的经验不再适用。
想培养孩子,做好两件事即可:
第一,培养兴趣爱好。让他未来精神空虚时能找到慰藉,比如学钢琴、小提琴、画画、唱歌等。学这些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让人生更丰富。
第二,从小锻炼心理承压能力。北欧国家的案例显示,当人无需为生活担忧、努力又无明显收益时,易出现心理问题。此时,拥有强大心理承压能力的人,才能快速适应新格局。
其他的,随缘就好。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快到所有人都来不及反应。当过去的成功经验失效,我们只能从精神层面强化自己,成为乐观积极、能快速适应时代变化的人。
盛达优配官网-专业的正规实盘配资网站-排名第一的炒股软件-国内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