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涪陵区罗云镇老龙洞村的山间小径上,被岁月磨出温润光泽的剪刀、踏遍坡坎沾着泥土的平底鞋,还有一颗始终滚烫的守诺之心,陪着向仕花走过了22个春秋。她没有华丽的宣言,却以“承诺如金”为人生信条,把一句对困难孩子的悄然许诺,酿成了跨越半生的坚守;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信义为桥”连接乡邻,在平凡的“义剪路”上,把理发这件小事,做成了温暖全村的大爱……
向仕花上门为老人理发
一句承诺,数载坚守
诚信之始源于心底的柔软
2003年的罗云镇狮子梁村,向仕花的理发店是村口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可她总记得那个傍晚,12岁的小宇(化名)怯生生地站在店门口,手指反复捻着额前垂到睫毛的碎发,最后却红着眼眶转身——小宇家境困难,与奶奶相依为命,连买作业本的钱都要靠卖菜一点点攒起来,更别说理发了。那一刻,向仕花没有犹豫,轻轻拉过孩子:“来,孃孃给你剪,不要钱。”剪刀起落间,她在心底郑重许下诺言:“以后困难孩子、独居老人来理发,全都免费。”没有横幅,没有宣告,这句承诺却成了她刻在心里的信条。此后每当村里孩子、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头发长了,她总会主动上前:“来,我给你剪剪。”
展开剩余68%2012年,向仕花成为涪陵某中学的保安,新的环境让她接触到另一个需要关爱的群体——寄宿的困难学生。她发现,有些孩子为了省钱,头发长了也不剪。九年前的那个承诺再次在她心中回响。于是,她的剪刀又一次翻飞——利用周末在宿舍为孩子们义务理发。看着孩子们满心欢喜地摸着新剪的头发,她欣慰地说:“我少休息一会儿,孩子们就能省下钱来买本练习册,这手艺没白学。”从此,中学宿舍成了她的第二个“理发店”。
22年来,从乡村小店到学校宿舍,从零星帮忙到定期服务,她的剪刀从未停歇,累计服务1.3万余人次。走坏的一双双鞋、磨钝又换新的一把把剪刀,都是她初心不改的见证。
一间小屋,温情潮涌
诚信之道藏在细节里的坦荡
2019年,向仕花回到老龙洞村任村干部。2021年1月,她牵头建起爱心理发室。这间仅10平方米小屋的墙上贴着醒目的服务规则:60岁以上老人、困难儿童等群体免费理发。
这间小小的理发室,装满了她对村民细致入微的关怀:墙角放着老人专用的木椅,桌上摆着儿童喜欢的卡通围布。“张大爷,胡子刮干净些?”“李婆婆,头发剪到肩膀”……一句句简单的话语,却处处流露真心。
对于年迈体弱、行动不便的群众,她将服务延伸到了群众家中。不论寒暑,只要一个电话、一句口信,她便会拎起工具箱匆匆上路。山路崎岖,她却走得坚定:“应了人家的事,再远也得去。”
爱心理发室的墙上挂着一个透明的捐款箱,阳光下箱子里每一枚硬币都清晰可见。向仕花向全村人郑重承诺,“每一分爱心款都会用于困难家庭,收支经过党员大会监督,账目公开透明。”
2022年,村民陶明波不幸罹患白血病,高昂的医疗费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向仕花得知后心急如焚,组织义剪募捐,三天时间募集善款3286元。每一笔捐款,她都认真记录、公示,并及时送到陶明波母亲手中。
她还带领志愿者帮助患癌村民收玉米,自掏腰包购买营养品前往探望;帮助农户推销橙子,去年就助农增收2.3万元。
一片初心,信义长存
诚信之光照亮未来的道路
22载光阴荏苒,向仕花的鬓角已染上霜花,但当拿起剪刀,眼神依然清澈、动作依旧利落,心中的那团火,从未熄灭。
爱心理发室早已成为村民的“暖心驿站”:有人来聊政策、诉苦恼,也有人悄悄把刚摘的蔬菜放在门口……它成了向仕花联系群众、服务乡亲的重要阵地,也成了老龙洞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张名片。
在向仕花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有人帮着上门理发,有人帮着销售农产品,有人主动捐款捐物。诚信互助、邻里相守已成乡风。
“只要大家需要,我会一直剪。”关于未来,向仕花已有新计划:在理发室开设“困难儿童功课辅导角”,为独居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让这间小屋成为传播诚信与温暖的起点。
从一句承诺到一生坚守,向仕花以22载光阴诠释了“承诺”的千钧之重。她剪去的是烦恼丝,留下的是人间爱;走过的是乡间路,树起的是诚信碑。她以信义为基,把细碎的善举织成温情的网,温暖着他人。
点亮
和
发布于:北京市盛达优配官网-专业的正规实盘配资网站-排名第一的炒股软件-国内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