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火箭炮一登场,美军直接懵了:这难道是新式原子弹?
你知道不,当年“喀秋莎”火箭炮一上朝鲜战场,那场面简直了!一排炮管整整齐齐立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唰”地一轮齐射,密密麻麻的炮弹跟下雨似的就砸向美军阵地。
这可不是普通的炮轰那么简单!就几轮火力猛轰下来,再看美军阵地上,静得连个声儿都没有,哪儿还有半点儿活气儿啊。
美军指挥官盯着战况图,眼睛都直了,根本不敢相信眼前这惨样。他们琢磨来琢磨去,还以为咱们志愿军用上“新式原子武器”了呢。
那“喀秋莎”到底藏着啥厉害本事,能让美军这么慌?
喀秋莎首次亮相,直接震住美军
1951年冬天,上甘岭战役都打了好几个月了。
两边打得那叫一个激烈,就那几个关键高地,你争过来我夺过去,反复好几次。美军调来了好多炮兵和飞机,把志愿军的阵地围得严严实实,每一寸山头都被炮火翻来覆去“犁”了不知道多少遍。
就在这时候,一批新武器正偷偷往前线运。
志愿军指挥部下了命令:第一次把“喀秋莎”火箭炮拉到抗美援朝战场上用。
这种火箭炮外号“炮兵之王”,靠的就是火力密、爆破力强,早在1941年的时候,就在欧洲战场上让敌军吃过大亏,当时就震惊全场了。
12月的一个深夜,志愿军战士们还在阵地上守着夜呢。
突然,黑夜里传来一阵金属摩擦的声音,一辆辆炮车慢慢往前挪,借着志愿军前线阵地的掩护,走得特别低调。
这次行动保密工作做得特别严,就连火箭炮调动的事儿,也只有少数几个指挥员知道。
负责指挥的志愿军干部,心里又紧张又坚定——这可是“喀秋莎”头一回上战场,在哪儿开火、怎么打,每一步都得抠得特别细,半点儿不能马虎。
指挥官还时不时盯着美军阵地看,心里也没底。这座山头都争了快一个礼拜了,咱们冲了好几次,都因为美军炮火太密,没成功。
现在,该轮到“喀秋莎”大显身手了!指挥官轻轻抬了抬手,命令一传达,炮兵们赶紧调炮口角度、校准发射位置。
也就几分钟的工夫,“喀秋莎”就整整齐齐排好了,炮管高高翘起来,直对着山谷对面的美军阵地。
指挥员一声“开火”,炮弹“嗖嗖”地带着巨响飞出去,火光一下子把夜空撕开个口子,几十枚火箭弹密密麻麻地朝着目标砸过去。
“喀秋莎”尾部的火焰把黑暗都冲破了,拖着滚烫的长线,还发出那种撕裂空气的“呼呼”声。
后来有志愿军老兵回忆:“那时候一轮齐射下去啊,敌军阵地上跟天塌地陷似的,整个地面都在晃悠!”
短暂安静了一会儿,美军阵地上就传来乱糟糟的惊叫声,还有士兵慌慌张张跑的脚步声。
活下来的美军士兵满脸都是土,从炸塌的战壕里爬出来,一个个狼狈得不行。
“喀秋莎”的威力,这还是美军士兵头一回见识到。被这么密集的炮火覆盖,他们压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山坡上,那些侥幸没死的士兵,就愣在那儿一动不动,脸上全是吓出来的惊恐。
战壕早就被掀翻了,泥土和石头飞得到处都是,美军官兵跑得七零八落。谁都不知道,这突然砸过来的炮火是从哪儿来的,就连他们的指挥官,也盯着眼前这景象,半天回不过神。
火箭炮还在接着发射,每一轮火箭弹砸到目标区域,都带着特别猛的冲击力。
志愿军前线的士兵,眼睛紧紧盯着对面火光冲天的阵地,看着这从没见过的“奇迹”场面,都特别兴奋。
“这武器也太猛了吧!”战士们凑在一起小声议论,脸上全是不敢相信的神情。
美军指挥部里乱成了一锅粥,指挥官们你看我、我看你,都在猜这股“神秘火力”到底是啥“怪物”。
还有人直接怀疑,这是不是一种新的“核武器”,赶紧往上头发报要增援。
敌人压根儿没防备火箭炮的攻击路线,就这么几轮齐射,“喀秋莎”就把美军的反击火力压下去了,还帮志愿军争取到了特别宝贵的进攻机会。
战场上的喀秋莎,成了美军的“噩梦”
到了12月中旬,美军又开始调兵遣将,想重新把高地抢回去。
志愿军炮兵部队再次把“喀秋莎”派了出去,这一回,咱们下定决心,要一下子把美军的防线打垮。
凌晨四点,战士们紧紧攥着火炮控制器,就等指挥官下开火的命令。
指挥所里,观察员悄悄瞄准美军阵地,把发射坐标确认好。
那时候美军士兵还在睡大觉呢,第一波火箭弹“唰”地一下就扑向了他们的阵地。一轮接一轮的火力覆盖,直接把美军阵地变成了一片火海。
“喀秋莎”火箭炮一下子就打出去三十多发炮弹,火光跟龙一样窜起来,紧接着就是震天响的爆炸声,整个山谷里的炮声“轰隆隆”地不停。
敌方战壕里全是叫喊声,有士兵连滚带爬地想躲开炮火,可刚跑几步,就被迎面飞来的弹片打倒了。
美军指挥官眼睁睁看着自己带的兵被大火围着,急得都快崩溃了。
美军士兵抱着头躲在战壕里,战壕里全是呛人的烟味儿,他们连反击的力气都没了。
炮火一停,志愿军马上就冲了上去。看着美军那几乎被打烂的阵地,战士们一点儿都不犹豫,一步一步往前推进。
“喀秋莎”的火力压制,给步兵冲锋创造了特别好的机会。
谭秉云老兵回忆说:“只要看到喀秋莎出手,就知道这仗咱们赢定了!”他还说,在火光里,他们好像看到了希望的光,这种感觉,在前线打仗的战士心里,是谁都替代不了的。
喀秋莎的战略价值,比火力更厉害的是威慑
后来,美军阵地上的士兵一听说“喀秋莎”火箭炮又要过来了,本来就累得不行的他们,连之前那点儿抵抗的劲儿都没了。
有士兵抱怨说:“喀秋莎一响,天都黑了。”这话听着夸张,可一点儿不假——那火力确实能让人从心里发怵。
志愿军火箭炮部队瞄准敌军阵地,安安静静地等着命令,一点儿不声张。
天一黑,志愿军战士赶紧把火箭弹装好,精准地调好发射角度。到了凌晨三点,指挥官一声“齐射!”
几十枚火箭弹又“嗖嗖”地飞出去,把山谷的黑暗都划破了。
震耳的轰鸣声在山谷里来回响,火光把天都照亮了。志愿军战士在山头上看着这火光,眼神特别坚定。“敌军又撤了!咱们该上去了!”战士们小声说着,高兴地互相碰了碰拳头。
可美军阵地上的士兵,早就吓得心都快跳出来了。火光滚滚的阵地一下子安静下来,躲在战壕里的士兵连头都不敢往外探。
这轮火力压制效果特别好,敌方指挥部甚至一度跟下面失去了联系,伤亡惨得很。
上甘岭的战局,就因为“喀秋莎”一次又一次的齐射,慢慢开始往咱们这边偏了。
美军前线指挥部收到战况报告,心里都七上八下的。
指挥官紧紧攥着报表,不安地看着上级下的指令:“别往前推进了,赶紧组织防御,多修点儿掩体。”指挥部的电话铃响个不停,各个阵地要支援的信号一个接一个传过来。
美军士兵往上头报告:“他们的火力太猛了,我们根本扛不住!”
上甘岭的志愿军指挥官也清楚,“喀秋莎”的作用不只是火力强,更重要的是能震慑住敌人。
火箭炮不光把美军的火力支援打垮了,还在心理上给了他们重重一击。
战斗结束后,志愿军某部的指挥员总结说:“喀秋莎不只是一件武器,更是咱们志愿军士气的象征。每开一次火,都在一点点削弱敌军的战斗意志。”
美军士兵面对“喀秋莎”,根本没辙。每次志愿军一开火,他们就赶紧躲回掩体里,生怕遭遇灭顶之灾。
“炮兵之王”这个名号,慢慢就在美军里传开了。士兵们一说起这神秘的火力,都形容它的威力跟“地狱里的烈火”一样。
喀秋莎的战后影响,成了军工发展的“敲门砖”
到了1953年初,志愿军指挥部专门开了个会,总结“喀秋莎”火箭炮在战斗里的作用。
会上,指挥员们都打开了话匣子,回忆起这段“火力传奇”。
志愿军老兵说起“喀秋莎”火箭炮,提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生死之交”。
在战场上,战士们好多次都是被“喀秋莎”救下来的。火箭炮的火力覆盖,让他们在敌军反扑的时候,能守住阵地。
“喀秋莎”不只是一件能打炮的武器,更成了一种信念。它每次在战场上出现,都能让士兵们的斗志一下子提上来。
战后,“喀秋莎”还成了部队里特别珍贵的“精神支柱”。
“喀秋莎”的名声,在美军士兵里传得更开了。那些美军士兵退役后,一回忆起当年的战斗,还说“喀秋莎”的火力,到现在都忘不了。
有个士兵回国后接受采访时说:“我们见过的武器也不少,可从来没见过这么厉害的火箭炮。它比任何一种火炮都让人害怕。”
还有退伍士兵跟家人说起这段经历,用“杀伤力特别恐怖的武器”来形容“喀秋莎”,一想起当时躲在战壕里的恐惧,还是忍不住后怕。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苏联军方对“喀秋莎”这套系统做了进一步改进,加快了火箭炮技术的发展,也拉开了多管火箭炮军备竞赛的序幕。
咱们中国也以“喀秋莎”为基础,赶紧开展研究,想造出咱们自己的多管火箭炮。
没几年,中国的火箭炮技术就有了突破,为后来的武器装备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想整个战役,志愿军指挥员都忍不住感慨:“喀秋莎”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使用,不光大大增强了部队的信心,更在中国军工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在,“喀秋莎”火箭炮已经不再是现役武器了,但它的名字,早就深深印在了军人的心里。
对于无数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兵来说,“喀秋莎”就是他们那段战斗岁月最真实的见证。
退役后的志愿军老兵说:“当年我们在喀秋莎火箭炮的掩护下冲锋,今天咱们的子弟兵,在国产火箭炮的支持下继续前进。”#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
盛达优配官网-专业的正规实盘配资网站-排名第一的炒股软件-国内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