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街头,研学队伍中的女孩还未从古寺的震撼中回神,一只拳头已带着风声砸向她的太阳穴。
2025年7月29日晚7点,日本京都中京区街道上,13岁的中国女学生小林(化名)和同学们正走回酒店。突然,一名36岁美国男子冲过来,毫无征兆地一拳猛击她的头部。队伍瞬间陷入混乱,孩子们惊慌失措。
万幸的是,带队老师反应神速,一个箭步冲上前,当场将施暴男子制服并报警。警方赶到现场时,这名自称“艺术家”的美国男子竟矢口否认:“我什么都没做”。
事件发生在研学团最放松的时刻——结束一天行程返回酒店的路上。学生们身着统一服装,集体行动,本以为是最安全的场景。然而危险往往猝不及防:施暴者既未索要财物,也未发生口角,纯粹是无差别攻击。
更令人心寒的是施暴者的态度。面对铁证如山的袭击事实(有多名目击者),这名美国男子仍抵赖狡辩。若非带队老师训练有素及时控制局面,后果不堪设想。
值得警惕的是,这已非孤例。就在三天后(7月31日),东京千代田区又有两名中国公民遭四人铁棍袭击致重伤。一周内连续两起针对中国人的恶性事件,敲响了海外安全警钟。
此次事件中带队老师的英勇值得点赞,但更深层的问题浮出水面:
预案缺失:多数研学团的安全培训停留在“紧跟队伍”层面,缺乏应对暴力袭击的实战演练;
心理支援空白:13岁女孩虽未受重伤,但心理创伤可能长期存在,目前未见专业心理介入报道;
法律保障不足:外国人在第三国遭袭,维权程序复杂,家长在国内往往求助无门。
有家长透露:“选研学团最看重课程设计,安全总觉得日本很放心...”这种信任正在被现实击碎。2025年仅暑期就有超30万中国学生参加海外研学,市场规模破百亿,但安全保障标准却严重滞后。
结合海外安全专家建议,无论参加研学还是旅游,这几招务必牢记:
① 遇袭时:护头蜷身
立即双臂交叉护住后脑,双膝跪地蜷缩身体。此姿势能最大程度保护要害,减少被连续击打风险。
② 逃脱后:制造路障
若有机会挣脱,边跑边推倒街边自行车、垃圾桶等阻碍追击。东京事件中带队老师正是利用控制动作争取到报警时间。
③ 报警时:精准定位
日本报警电话为110,但更有效的是使用地图APP分享实时位置。京都事件中老师准确说出“中京区河原町通”是关键。
④ 取证时:隐蔽拍摄
若旁观他人遇袭,手机拍摄时尽量放胸前或包内,避免激怒施暴者。此次事件的行车记录仪视频就是重要证据。
回看监控录像里那个惊恐后退的13岁身影,我们该反思:当孩子走出国门,除了知识行囊,是否也该装备自保的铠甲?#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哇真象
盛达优配官网-专业的正规实盘配资网站-排名第一的炒股软件-国内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